意大利“打假办”遇冷 政府企业双双沉默

来源:华夏时报 2012-04-14 13:54:13 阅读

   作者:王先知
  一个意大利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什么?为打假。这是戴胜乔近来给人的印象。但戴胜乔并不愿意戴上“洋王海”的帽子。他说,他的工作职责并不仅限于打假。

  作为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知识产权办公室的负责人,戴胜乔在出任这个职务以前,曾在意大利经济发展部专利商标局工作20多年。2010年7月,北京知识产权办公室成立以后,戴胜乔被派驻中国,由此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打假风暴。

  据本报记者了解,意大利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华设立知识产权办公室的国家,这个办公室在华从事打假工作,主要是为了保护“意大利制造”的声誉和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但4月9日下午,戴胜乔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打假工作并不是他们知识产权办公室的主要工作,打假只是众多工作中所占比例比较小的一项,这一点外界存在误读。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在中国的打假工作成效相当不满意。

  不止负责打假

  对于成立北京知识产权办公室的初衷,戴胜乔告诉本报记者,这个办公室的职能就是在知识产权领域支持、帮助、维护和指导来华的意大利企业,也对意大利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相关情况进行监控,以及接受和回答意大利企业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疑问和咨询。该办公室还承担拜访相关展会、编撰中国知识产权指南、帮助意大利企业规避中国知识产权风险、代表意大利知识产权政府机构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沟通、协调等职能。

  “媒体所说的我们主要从事打假工作,同我们实际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出入。”戴胜乔认为,所谓的“打假”是指职业打假人或者企业所打的“假”,这有个明确的受害主体,比如专利权、知识产权等,但是自己并不是专门从事这样的“打假”,因为他并不是直接的受害者,也没有得到受害者的委托,并不是利益相关方。

  “我们以意大利政府部门的名义向中国知识产权局投诉,是因为这些虚构的意大利品牌在意大利并不存在。”戴胜乔还表示,伪意大利品牌横行中国市场,扭曲的是整个意大利和意大利制造的形象,因此只能由意大利政府机构出面,向中国知识产权局进行举报。

  假洋牌置之不理

  自2010年7月设立知识产权办公室后,经过了1年左右时间的收集调查,这家仅仅5个人左右的机构,在中国市场上发现了60多家假冒意大利品牌的企业。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意大利北京知识产权办公室已经先后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三批共30个“伪意大利”品牌,这些“伪意大利”品牌的市场主体包括中国大陆、港台地区以及韩国的企业。

  戴胜乔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手段获取假冒品牌信息,此前上报给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30个案例,依据的全是公开信息和数据,公众不花钱都可以获取这些信息。他们的工作手段是寻找在华的意大利企业,如果该企业号称是意大利的企业,他们就会找到这些企业,并请对方做一份问卷调查,在询问过程中,冒牌企业就会露馅,上述案例都是这样发现的。

  “在一些展会上,这些假冒品牌会主动找我们搭讪,经常把我们当做客户,把他们的产品说得天花乱坠,看到他们宣传的意大利元素时,我们就会询问一些细节,他们就开始支支吾吾了。”戴胜乔的助手皈华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这些企业被媒体曝光以后,目前只有一家企业主动给意大利北京知识产权办公室打电话沟通,但这家企业只是询问相关情况,还没有正式给他们发传真,也不愿意留下企业名称,所以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哪家企业。

  正如本报记者此前的报道所指出的那样,国内最有名的“伪意大利品牌”老人头并不承认来自戴胜乔的指控,几家宣称来自意大利的老人头均认为自己没有违法。法国老人头国际服饰有限公司经销部一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们是有合法手续的,法国没有总部,是在香港注册的。”广州老人头皮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向本报记者回应称:“我们并没有说自己是意大利品牌,和意大利北京知识产权办公室所说的老人头是两码事,因为和我们没有关系,所以也没有去关注这件事。”

  主管部门反应冷淡

  2011年7月1日、2011年10月18日、2012年2月29日,意大利北京知识产权办公室分别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三批涉嫌假托意大利产品的名单。名单中有服装企业、眼镜生产商、皮具生产企业以及家具、厨具、床上用品、建材和汽车用品等企业。

  皈华告诉本报记者,意大利北京知识产权办公室主要是同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和国际合作司两个部门沟通,它们和工商总局并没有直接联系,国家知识产权局对第一批提交的案例有回应,后面两批提交的案例有没有回应自己就不清楚了。

  国家知识产权局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意大利北京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名单几乎都是涉及商标问题的,我国负责商标方面的部门是国家工商总局下属的商标局,知识产权局接到举报后,已经把名单转给工商总局,并在其间做了很多协调工作。

  在戴胜乔的手中,一直保留着一份去年10月12日国家工商总局的回复。回复称,已驳回了“尼诺·费雷”(Nino Ferletti Italy)、Bestibelli Milan两个品牌的商标注册申请。至于一些涉案商标使用人在商标使用中自行添加意大利地名的行为,国家工商总局的回复称,意方可根据《商标法》有关规定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

  遭受曝光后,上述企业有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戴胜乔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相关部门有没有对上述企业进行查处,并没有告诉他,所以他并不是很清楚。

  北京市华泰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王科峰认为,国内企业假冒意大利品牌的行为属于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违反了民商法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等的相关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责令改正,根据情节,单处或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直至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消费者可以投诉、起诉,要求退货、减价、赔偿损失等。

  对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现状,戴胜乔评价说,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前一句就是“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后一句是“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目前,中国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知识产权的外延应该更大一些,比如应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和守法企业。

  戴胜乔还透露,下个月,意大利北京知识产权办公室将会再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10家假冒意大利企业的名单。他期待着相关部门届时给他更明确的答复。

特别声明

  本网为非营利性普及知识产权领域法律知识公益网站,所刊讯息仅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及用于学术探讨和实务交流,该等行为既不代表本网所持观点、立场,也不意味着本网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判断,亦不构成本网出具任何用途之意见或建议。若所刊文章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冒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权利人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多国驻华大使参加“大使知识产权保护圆桌论坛”
下一篇:姜颖:判决书——法官的名片